日本企业的生存法则,一边造神,一边造假
日本手工业一直非常发达,不像韩国人总喜欢把“某某东西是韩国的”挂在嘴边。日本很少原创,大都是别国的工艺传过去,但他们却能神奇地推陈出新,有时质量比你原产地做的还好。中国的陶瓷、漆器、花道、茶道、建筑啥的,日本人是来者不拒、通通笑纳……
手工业者(或者称为匠人)做得牛一点,大都搞个企业(或者说作坊)。此前,《财富》杂志曾调查认定全球五百强企业的平均寿命约40-50岁,一般跨国企业的寿命在13-15岁左右。根据东京工商业研究所的数据,截至2016年,日本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商店和企业有33069家,200年以上的有3100家,超过500年的有140家,超过1000年的有7家。
从这些企业的产业构成来看,食品制造为主的制造业比例最大,占34%,流通和服务业的企业也占较大比例。总体上,酿酒、日式糕点、旅馆、餐饮店等传统产业的企业占一半以上,不乏金属加工、电子等近现代产业的企业,还包含一些从事火箭零部件、磨具制造等与尖端技术领域相关的产品生产行业的长寿企业。当然,这些企业并非从创业开始就从事这些尖端技术产品的生产,也是随时代升级的(比如游戏界“大亨”公司任天堂,创立初期只是生产一种叫花札的纸牌的小作坊,二战结束后才将业务转向于游戏电子产品方面)。
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.5年,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7-8年,远远低于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(40年)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(58年)。历史最悠久的公司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,后面依次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,再加上陈李济、广州同仁堂药业和王老吉。中国也就这5家企业超过了150年历史,而且经过计划经济时期,老字号的传承性已大打折扣。
企业经营中每100今年会出现15次危机,平均每7年一次。那么,这些日本的老字号究竟拥有哪些“长寿基因”,又是如何实现“关关难过,关关过”的呢?
金刚组启示录
日本最古老的企业叫“金刚组”,创建于公元578年(日本的飞鸟时代,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,北周宣帝宇文赟方才登基,欧洲拜占庭帝国正如日中天),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猛一听名字,还以为是什么黑社会性质组织(其实人家是一家木结构建筑企业)。
金刚组与佛教在日本的传播有很大联系。公元578年,正值日本敏达天皇六年,圣德太子深信释教,并鼎力大举弘扬。圣德太子同意从朝鲜百济请了三位修筑神社、梵宇的名匠:金刚(即金刚重光)、早水、永路,来兴修日本第一座官寺(即四天王寺,来庇佑佛法及信众)。
在日本,工匠属于自由职业者,不属于任何社团。但金刚集团的所有工匠完全由其统一管理,在寺庙建筑质量上就有了可靠的保障。在此后的上千年间,金刚组修建了大量佛寺,包括被誉为日本木结构建筑的巅峰之作的法隆寺(公元607年);公元1583年,丰臣秀吉将大阪城修建成阵势险要的军事要塞,金刚组又是工程的组织者;德川幕府时期,金刚组先后为德川家族修建了日本三大名园:偕乐土、兼乐园、后乐园。
佛教兴,则金刚组兴,反之亦然。 二战期间由于寺院建设陷入停滞,金刚组也一度面临危机。之后金刚组开始涉足现代化建筑。遗憾的是,在日本房地产泡沫崩塌时,金刚组遭受重创。2006年,金刚组被其他建筑公司买下并重组。品牌得以保存,但金刚组的家族经营模式一去不复返了。
造神模式的精髓
日本人喜欢造神,什么“天妇罗之神”早乙女哲哉、“鳗鱼之神”金本兼次郎、“寿司之神”小野二郎,这个神那个神的,实际都是普普通通的手艺人。日本的百年店铺,有一点是肯定的,就是很守规矩,工艺上要做多少道工,绝不取巧,一板一眼做,做完、做好。父亲去世了就儿子接替,很少开分店,并不会盲目扩张。日本很多企业和老店,比如说打铁和寿司店铺,都有学徒制。这个看似很落后(不符合现代教育模式),但是却能把传统工艺和匠人精神传承下去。师傅点头才可以出师开店,徒弟会非常珍惜,会把店好好开下去,不会轻易关门。
金刚组总首领称为“堂主”,相当于公司里的总裁。该职位的传承并不遵循长子继承制,而是选择有责任心和智慧的儿子继任。没儿女怎么办,就通过招上门女婿解决,“让其改姓,以保证衣钵的传承”。比如“世界500强”企业之一的日本铃木公司掌门人铃木修,被铃木家族看中收为养子,与家族长女结婚后被委以重任。后来铃木修同样采用“婿养子”方式,将家族企业传承给女婿小野孝,松井证券、松下等公司莫不是如此“操作”。
日本民众喜欢创新和时尚前沿,又本能地依赖怀旧和传统,两个极端概念同时最受追捧。所以大多活跃至今的日本百年企业,都会在这两个极端中做出抉择:要么创新来顺应时代,要么遵从一成不变的传统。
造假专业户
从神户制钢、小林化工、高田气囊、曙光公司、三菱集团,到人们耳熟能详的丰田、日产、斯巴鲁等知名车企……支撑日本经济的制造业巨头一家接一家爆出造假丑闻,让“日本制造”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。
“日本制造”素以精细严谨和过硬品质享誉世界示人,接连出现的丑闻,不仅让涉事企业名誉受损,更让“日本制造”神话不再,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呢?很多日本企业会把问题归结于终身雇佣制的崩溃,导致工人素质下降等,但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指向经济,离开物质去空谈人性和道德是可笑的。在这过程中,中国在其中扮演了“掘墓人”的角色。
日本作为一个国内市场和资源都非常有限的国家,极度依赖国际市场。当日本产品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情况下,企业才能保证利润,有钱搞研发,实行终身雇佣制。中国入世后,凭借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和庞大的国内市场,将一个个行业做成了白菜价。日本、法国,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好日子一去不复返,优势领域不断被蚕食,只好退出中低端制造业。
现在西方国家唯一能拼的也只有高端制造业,但毕竟市场容量有限。在这些行业里,日本要面对美国和德国竞争,还要提防中韩的追赶(前怕狼后怕虎,战战兢兢过日子)。
从技术实力上讲,美欧的高端领域优势突出,短期内无法弥补,日本只在材料科学等领域略有胜算。拼价格又不是中韩的对手。拔高产品技术数据、维持高溢价,唯有造假这一条出路。不是日本企业不想维持终身雇佣制,而是成本上负担不起。日本专业造假三十年,掐指算来,是从九十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开始的。
鹰酱,坑蒙拐骗,到处寻找猎物;
脚盆鸡,身残志坚,跪着唱征服;
兔子,“发达国家的粉碎机”,是你们逼我的。
为了生存,看来谁都不容易。
往期文章: